风云岁月--陈昌炎自传(1)

service_3.jpg

作者简介:

陈昌炎,1940年6月出生,湖北省荆州公安人。1940年的腊月母亲撇下只有半岁的我,撒手人寰。整个童年时代充满着暗淡的色彩,像路边的野草任凭风吹雨打,完全靠自身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在生活的夹缝里艰难的成长。

由于家庭贫寒,青少年的我。半耕半读于1955年三根松小学毕业,考入公安二中。因父母(继母)身体每况愈下,再也供不起我读书了,在公安二中不到二个月,只好挥泪告别了学校,告别了我的学习生涯。回到公兴村,成为最年轻的社员。其间在村里担任水利技术员,信用部会计,村团支部书记等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及广大村民的肯定和信任。

1958年推荐我进银行工作,终生从业金融事业,先后辗转孟家溪人民银行,公安支行,参与组建公安长江人民公社银行。调任杨家厂银行,孟家溪银行,麻口银行,北闸(埠河)区镇农业银行至2000年6月退休。

然而就在我生命之舟缓缓驶入河流的中段时,却遇上了暗礁,被卷入一起国库券买卖纠纷案,不幸蒙冤判刑三年。为了洗刷冤罪我一次又一次的申诉上访于全国人大,最高两院,整整奔波了6年,饱经了凄风苦雨,其中磨难和痛苦是非常人所能忍受的。值得庆幸的是,正义终会战胜邪恶,乌云永远遮不住太阳。1996年4月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以(1996)鄂刑监字第九号刑事裁定撤销公安县人民法院刑事判决和荆州地区中级人民法院刑事裁定,宣告陈昌炎无罪,恢复其党籍、工作籍。办了正式退休手续后,抓住商机做起了小本建材生意和棉短绒生意,虽然经营时间不长,但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由于年岁大,身体跟不来,生意是洗手不干了。

我这人总是闲不下来,又开始了组织参与《湖北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三修谱工作。并被推荐为主修人,这部家谱精装本得于全体编修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无私奉献。现在被湖北、湖南、海南、福建、广东、四川、安徽、江西、台湾、香港以及海外的加拿大、美国、德国、新加坡等国的有关部门和个人收藏。

转眼到了2006年,我应邀在江西出席了江州义门陈联谊总会成立大会并多次参与中华义门陈,全国性的文化研究与开发交流会,应邀在江西出席了有全国著名修谱专家王烔尧教授参加的《中华义门陈大成宗谱》总谱的审稿会议。在会上我作了中心发言,并进入总谱编撰委员会成员。

空余时间,我还爱好钱币的收藏工作,虽然本钱不大,投资不多,但三、四、五套人民币纸币及普通流通硬币完整的收藏在册。

service_3.jpg

目 录

昌炎先生印象记 9

难以忘却的纪念 14

生活的强者 24

第一章 苦难的童年 28

五代单传 28

胆大少年 30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35

第二章 敬老爱幼 忠孝传家 40

继母雷茂英 40

妻子高大梅 44

老大陈高 53

老二陈融 61

老三陈红 64

姻亲兄妹 66

第三章 火红的青春年华 71

任村水利技术员 71

推荐进银行工作 72

上调县银行 77

参与组建长江银行 78

调任孟溪银行 79

调任杨厂银行 80

主持麻口银行工作 87

主持埠河农行工作 89

第四章 生命中的梦魇 92

祸从天降 92

软禁东港银行 105

关进公安局看守所 128

艰难的上访之路 178

终获省高院平反 194

第五章 和煦的晚晴 208

抓住商机,做棉短绒生意 208

主持编修陈氏宗谱 210

精心照料老伴 守望后辈成长 213

附录1 《湖北荆州以恭系陈氏宗谱》首发式开幕词 219

附录2 在妻子六十大寿宴会上的演说 224

附录3 品读三根松 232

编后语 236

昌炎先生印象记

——《风云岁月》序

陈仁樑

与昌炎先生相识已有十年,他长我两岁,是我尊敬的长辈,平时习惯称呼他:“炎爹”。炎爹是公安县三根松人,读了两个月初中,就回乡种田。1958年招进银行工作,一干就是四十多年。不仅是县里拔尖的金融业务骨干,在荆州地区金融界也比较突出,被地区农行特聘为授课教师。在全省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被授以经济师。我俩第一次相见,是在武汉共商编修《陈氏宗谱》的时候。大家推举他担任编委会主任。只见一位六十开外的老者,长方脸庞,敦厚的身材,蓄着一头竖直的短发。讲话声音不高,简短有力,没有客套。现虽年近古稀,但身板硬朗,行走敏捷,说话、办事,一直保持一种果敢、干练的风格。在多次接触和交往中,特别是看了他的《梦魇》之后,对其经历和为人,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精明强干。炎爹被推为“三修谱”编委会主任,跟他平时在工作中被信任受到重用一样,既没有“高官”、“富商”的背景,也不是专业权威,完全凭他能办事这一条。他做一件事,很注意观察比较,肯动脑筋,善找窍门,有股穷追不舍的犟劲。大家知道,编修宗谱完全是一种民间行为。特别是像我们这个家族,从宋代延续至今上千年,虽有清代两次编修的基础,但毕竟时隔久远,家族变迁巨大,八大支系繁衍纷繁。这次要编修的“三修谱”,既要忠于“首修谱”和“二修谱”的原貌,更要全面、准确地记载和反映以后的发展和变化。整个编修工作得以成功,首先得益于保护民间文化这个大环境,我们差不多将新出版的有关陈姓的族谱、书籍、传记等出版物,尽力搜集起来,特别是炎爹还搜集了不少民间出版物。再是整个家族的齐心协力,真正做到了“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没有这种倾其所为,是难以想象的。三是编修班子的集体努力,包括普查、登记、编辑等工作班子的认真负责。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炎爹的协调、联络、组织、督促作用,也就是“抓总”的工作,表现出他的精明强干的一个侧面。这在当时是无人可以取代的。

炎爹的精明强干是从小练就的。他出生贫苦,但不认“命”,而是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磨练自己。第一练胆量,他少年时“孤胆夜行”,不怕鬼,不怕死人。与“难缠”的“断腿甲爹”接近,由害怕到产生敬畏,学会理解人,尊重人。再是刻苦锻炼智慧。穷人的孩子与富家子弟爱玩的天性是一样的,但要求平等,竞争公平。比如他和同伴玩黄铜角子甩洞、丢叉,十有九赢,这都是在挖野菜、干农活的间隙,一边玩耍一边练出来的。有一次他赢了富家子弟三个白角子(即银元),对手耍赖皮不给,他硬是找其父亲要了回来。对手的父亲是当地土匪头子,得罪了这样的人,何等了得!炎爹的父亲四处求人,平息灾祸。可是少年气盛的炎爹,偏偏不肯认输,从小就养成了这股子倔劲。后来在工作中就凭这种“不服输”的劲头,创造了傲人的业绩。

二、敢为人先。炎爹年轻时就敢想敢说,十六岁回乡生产,初中一年级肄业,被任命为村水利技术员。他利用已学的书本知识搞测量,提出了治理公兴垸水患的设想。他的提议得到村、乡两级组织的肯定和支持。因工程浩大,由乡政府组织力量实施,修起了两条大坝和一道排水渠,两条大坝同时是公兴村沟通周边地区的两条大道,并提议取名“南兴路”和“虎兴路”。这一水利工程沿用至今,现在人们漫步在这两条大道上,对当年的少年才俊依然赞不绝口。

当然,敢为人先并不是为了个人出风头,应该是在创新的道路上,努力求索,随时找到自己的不足,并不断地充实自己。在这点上,炎爹就是这样要求自己的。1958年,银行从孟溪区的乡村中选拔了四名骨干,充实到金融队伍中来。四人中炎爹是最年轻的一个。不料,有一位因业务出了点问题,被退回原单位。炎爹得知以后非常惋惜,而且那位同志原来就是历练已久的村党支部书记。他以这位同志为镜子,时时刻刻提醒自己,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自己经手的事情,从不马虎,不准出现丝毫懈怠。这种从严、求实的态度,促使他的创新精神落到实处。他在几十年的信贷工作中,为农村基层、为企业贷款、融资,作出的成绩,历历在目,经常得到县、地、省的肯定和表彰。介绍他的文字、经验、报道等,不时见诸报刊杂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他将信贷工作规范编写成讲义,为荆州地区的金融干部作讲演,受到欢迎,收到积极的效果。荆州地区农行特聘请他为学员讲了三个月的课。一个初中肄业生,一个普通银行工作人员,登上中等专业学校的讲坛,这虽不鲜见,却也不多见。所以在全省专业技术职称评聘中,炎爹在1980年代就获得了经济师职称。这对在实践中摸爬滚打,自学成才的有志之士来说,最值得珍惜的奖励和表彰,莫过于对其学术造诣和工作水平的客观评价。

三、有恒则成。一个五代单传的家庭,每一代人都是提心吊胆地延续香火。到了炎爹这一代,改变了这个农家小户的命运,成为枝繁叶茂的大家庭,三个儿子均已组建温馨小家,并都养育了第三代。这个家庭有今天,首先得益于好时代,穷人翻身做了主人,逐步过上衣食无忧的日子。再者大的环境变了,小孩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医疗保健有了根本的改善。但是每个家庭的传承方式,各不相同,因而结果也大不一样。炎爹这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庭,最根本的是炎爹老两口忠贞不渝的爱情、婚姻,成为孩子们的楷模。再是长辈身教重于言教,教人先人后己,怜穷积德……这些做人的信条,已成为代代相传的习惯和家风,连儿孙辈都铭记在心。像这样幸福美满的家庭,在中国遍地皆有。但是,要真正建立起这样一个家庭,又谈何容易!

正当炎爹为自己,也为子孙们动建一所宽敞住房时,却和一场飞来的横祸不期而遇。炎爹被卷进一起国库券买卖纠纷案。这突如其来的灾祸,使炎爹淬不及防。在当时那种时代背景下,炎爹只能听天由命。所以他把这场灾祸,看成是“梦魇”,甚至不得不信算命先生所谓“牢狱之灾”的咒语。其实,现在看得愈来愈清楚,在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有人强调“四项基本原则”,而否定改革开放。他们对那些敢想敢试的先行者,怀疑这怀疑那,一旦抓到“失当”、“出格”的言行,就毫不留情地“责罚”“惩戒”。但是,借改革开放之机,否定“四项基本原则”的,也大有人在。他们扰乱社会秩序,逃避正当监督,投机钻营,大发横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这两种人终究要被历史潮流所淘汰。还是施大谦律师有远见,他坚信历史终会还正直人们的清白。经历了这场血与泪考验的炎爹,使人们看得更清楚了:他是一棵勇立潮头的不老松。

祝《风云岁月》一书顺利出版!

(陈仁樑,历任湖北省群众艺术馆馆长,中国群众文化学会理事,湖北省群众文化学会会长。)

难以忘却的纪念

陈仁科

用了整整半天的时间,看完父亲带着老花镜一字一字写下的这一部手稿,几次热泪纵横、几次痛不欲声。想想自己父亲的一生,遭受如此多的磨难,而作为长子的我,却浑然不知。一种内疚撕心裂肺,何谓子?何谓孝?

放下书稿,静静地坐在广州新CBD中心一栋写字楼里,夜幕慢慢地降临,我茫然地环顾四周,那些我亲身经历的往事,一件一件翻滚而出。

记得那个叫公兴院的小湖垸,起伏的小山包,到处是野生的荆棘。屋后差点夺去我生命的水渠、湖泊、水塘,母亲上班的林场,还有我家自留地的红薯,奶奶在屋前房后忙碌的身形……一幕一幕,依稀还原在眼前。虽然那时我还是一个年仅4、5岁的小男孩,但我懂事后,记得的第一件事、第一个人、第一道景、第一次真正感受到的烦恼和快乐,就是在这个“十年九不收”的落后小湖垸里。这就是我的故土,是我生命初期的世界。在四十多年的成长岁月里,我仍然时时忆起我在那片故土上的童年。我以前的所有回忆虽然谈不上美好,但依稀之中零星的片段,并不使我感到生活的艰难。然而,就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留下了多少我祖辈的苦痛?我那没见过面的祖父和祖母,还有抚养我们三兄弟成人的奶奶,为了我陈家生命的延续、血脉的流畅,又岂是仅仅用“含辛茹苦”一词可以表达的?

祖父祖母我没见过,我只能想象他们的慈爱,但我绝对时时能感到他们对我生命的影响。我的血脉中毕竟流淌着他们那并不高贵、却绝对伟大的血液,我的身材、我的相貌、我的声音、我的性格,以至我今天的一切,不管成功与否,无不反映、再现他们的生命特征。而他们在世时的一切煎熬、磨难,对生活的抗争,难道又不是为了今天的我和我的明天吗?祖父祖母,谢谢你们给了我生命的延续,谢谢你们奠定了我今天的幸福和成就!

传授道德标杆的奶奶

如果说祖父母延续了我的生命,我对他们只能在冥冥之中想望和感谢,那么,我的奶奶(父亲的养母),那个慈祥、善良、质朴、勤劳、坚毅的奶奶,用她那双三寸小脚,承受了我辈难以想象的苦难,支撑起我们风雨飘摇中的家,抚育和锻造了我的父亲和我们三兄弟。我不敢想象,在父亲踏入社会、祖父去世之后,一个小脚女人,住守在贫穷的小山村里,一人劳作,一人吃饭,一人对话,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孤独、无奈的生活。那份艰难是怎么承受的,又是什么力量支持着她,坚强地活下来的 ?

可以说,在我们三兄弟的记忆里,我奶奶给我们留下了足够多的美好回忆,以致历经40多年,我仍然时时会梦到她。印象中有几件小事至今深刻:

我们家从公兴院搬到杨厂涂郭巷,生活依然非常艰苦。每天放学后,我们必须去挖野菜当主粮,家里难得吃一顿大米饭。有一天吃晚饭,奶奶煮了一锅红薯饭,只见红薯上粘着一些米饭。小弟说:“婆婆:我不能再吃苕了(老家把红薯叫苕),我肚子好胀好胀,胀的疼。”奶奶看看小弟,又看看我和大弟,说:“伢们,你们还有苕吃,你爸爸小时候连苕都没得吃。你爹爹(就是爷爷)就是吃观音土、吃树皮,最后连观音土、树皮都没得吃而饿死的。”说完,奶奶老泪纵横,默默地用筷子把她碗里红薯上粘着的米粒,一颗一颗挑出来,直到一颗不剩,然后分给小弟、大弟和我吃。每每想到这种情景,我们就情不自禁地内心呼喊着;奶奶!我的奶奶!!

有一年夏天,父亲从杨厂割了一点肉回家 ,具体是多少记不准了。父亲后来说是一斤,母亲说是半斤。奶奶用青辣椒爆炒了一大盘,那扑鼻的香啊!诱得我们三兄弟围着灶台虎视眈眈。开饭了,爸爸首先给奶奶挟了一筷子肉,又给母亲挟了一筷子肉,然后就是我们三兄弟猛拈快嚼。等我们吃完一碗饭,再看奶奶那筷子肉还在碗里。我劝婆婆吃肉。奶奶却要我们吃肉,莫要管她。最终奶奶都没吃那筷子肉,母亲也只是尝了一点点。看着我们三兄弟狼吞虎咽,父亲还高兴地笑呢!第二天吃饭,我扒开饭堆,赫然发现里面埋着一块肉,大弟小弟也喊:肉!我有肉!原来奶奶把父亲挟给她的那筷子肉,分成三份,又给了我们三兄弟。

我12岁那年,母亲进了杨厂砖瓦厂,家境有了好转。那年年关,讨米要饭的一天有好几批。有一天已经很晚了,奶奶正准备关门休息的时候,一个鞠着腰的老人,一手撑着我家的门,一手抖抖擞擞地伸向奶奶,说:求您给一口吧。我一看就火了:不给,没有!奶奶把我拉了一下,使劲地瞪了我一眼,马上转身捧上一小把米,说:我家也不富裕,对不起了!一天下来,奶奶不知捧了多少这样的一小把。米缸里也没有多少了啊!等那老人走了,奶奶把我们三兄弟叫到一起,说:要过年了,这么冷的天,一个老婆婆出来讨米,不是走投无路,谁愿意啊?我们虽然只给了一小把,但掺着野菜糊糊,也许他家就能过一天。这是积德,人要多积德。接着奶奶又对我说:“陈高,今天讨饭的如果是我,别人也像你这样对我,你心里怎么想?”我当时心里一酸,但心里还是不服:前天那个男的要饭,你为什么不给?奶奶说:那是个壮汉,一身力气不去种地劳动,靠讨饭过日子,说明他是懒汉。对懒汉就不能给,因为懒汉是最自私的。这件事对我震撼很大:“人要积德,应该帮助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成了我一生的道德理念。如果哪天需要帮助的是我奶奶,我的亲人,那我该怎样对待呢?当然人不能不劳而获,对自私自利的人,也不能滥施同情。

我自认为最讲诚信,凡是我承诺过的事,我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完成。与我合作过的客户,没有对我的诚信诟病过。我曾思索这个品性是先天继承的家族道德基因?还是后天读书学习的影响?或许是对社会道德标准考量后的自我界定?这些因素可能都有,却都不能让我释怀。有一天,我回忆起奶奶做过的一些事,说过的一些话,才真正理解了我这样做人的依据。

那是在荆江分洪安全区住的时候,安全区的房子每排住着七八户人家。我们这一排人家上班时,家家都把钥匙送到我家来,挂在奶奶专门钉的一排挂钩上。晚上放学、下班的邻居又纷纷跑到我家来取钥匙。有一次,奶奶做饭时突然没有盐了,这下奶奶着了急,去买吧要跑很远的路,而菜已经下了锅,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说:“婆婆,我到隔壁家拿一点吧,就一点他们不会发现的。”奶奶一听,脸就垮下来了,质问我:你想当小偷?我说不是,拿他们家的钥匙进去拿一点就行了。奶奶大吼一声:你这个不成器的东西,怎么能这样想?说完眼泪就流出来了。当时把我吓坏了,这是奶奶第一次骂我,而且奶奶还伤心地哭了。我不懂得为什么。过了好一会,奶奶止住泪对我说:“伢儿,别人把钥匙放在我们家,那是对我们全家的信任,一个人被信任是很不容易的,被人信任就要让别人信得踏实!你这么小就让人信得不踏实,以后你长大了还有什么用啊?我心地一阵颤动:奶奶骂我和流泪,原来是怕我长大了,成为一个不守信用的人。从此我牢牢记住:被人信任就要让别人信得踏实!写到这里,我仿佛看到奶奶就坐在我的对面,用她那慈祥而又严格的眼光注视我,告诫我不能辜负别人的信任。40多年来,每承诺一件事,就好像奶奶在我身边,在没有取得别人信任以前,就不能让她老人家放心。这是我坚守信用的道德底线!

承受重负的母亲

我很幸运,我很骄傲,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的母亲是伟大的!

小时听母亲和舅舅们讲,我外公祖上有很大的家业:大片大片的土地、有货栈、私家码头、米店、染衣店、茶馆、杂货铺……就连那条贯穿涂郭巷东西的青石板路都是外公家铺设的。不知是上苍对外公家特别关照,还是命里注定要逃过一劫,就在解放前夕,涂郭巷燃起一把冲天大火,横扫整个东西。号称“小沙市”的涂郭巷,这个富有江南风情的小镇,就此灰飞湮灭,满街断垣残壁和几栋幸存的房子,还有那条青石板路。外公家就是幸存中的一栋。如果不是这场大火,那解放以后的土地改革,外公肯定是大地主兼工商业主。正是这场火灾,帮助外公躲过了一劫。自然我母亲也不是“可教育”子女了。我就出生在涂郭巷,出生在那所大宅子里。

大宅用青砖青瓦盖建,由大堂、后厅、后庭、厢房、楼阁组成。据说大宅原来有六进,大火烧掉后面几进,只剩下前面三进。我记得大堂里,摆着好多把竹躺椅。每天外婆早早起来,将多块拼装的大门,一块一块地拆下来,一旦把门打开,非常亮堂。大堂右边是一个杂货铺,外面连接一个高高的木制柜台。杂货铺转角是一个木梯,二舅、三舅就睡在搂上。让我记忆最深的是夏日的傍晚,每家每户都把自家的竹床、躺椅搬到青石板上。这时,我二舅提一把椅子坐在青石板中央,腿上搁一把二胡,悠悠的如清泉般的琴声就开始响起,慢慢地沿着青石板漂到每家每户的竹床前、躺椅边。每家每户就没了争吵,静静地仿佛一下子进入到另一个世界,只有我二舅的琴声在青石板上回荡。偶尔,在我家的小阁楼上,时不时地会传来一阵清脆的笛声,那是三舅站在阁楼的窗台前,应和着二舅的琴声。那一刻我就像傻了一样,一会看看二舅、一会望望三舅,眨着一对迷茫懵懂的眼睛,融入其中。现在回想起来,该是多么生动的一幅“夏日纳凉图”啊!我母亲就是这栋大宅的大小姐。

我母亲年轻时非常漂亮。我太太看到父母的结婚照片,感叹地对我说:妈妈年轻时真漂亮啊!我听了很自豪!因为我是妈生的,自然很帅!我儿子更帅!不知什么时候,我母亲和父亲相恋了。我敢肯定母亲是知道父亲的家世的——那个穷得十女九不嫁的封闭山村。但我母亲却矢志不渝。特别是那个有权势的“秘书”,追求我母亲不成,掉过头来进行报复,竟将我母亲离职下放到父亲老家。我母亲义无反顾,毅然决然地带着幼小的我,从一个大小姐转身变为农妇,靠种庄稼、干农活养活一家三口的劳动力。而且与父亲相隔百里,无依无靠。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意志啊?一个为爱敢于如此献身的女人,一个为家如此坚毅的母亲,难道仅是用“伟大”一词可以形容的吗?

我6岁那年,我们家从公兴院搬到了涂郭巷。当时我们一家六口,不可能只靠父亲那点微薄工资,母亲只好学做裁缝。裁缝到别人家里做事,东家要“管饭”(提供伙食)的,请不要小看管饭这件事,在那个年代就是一个人活命的口粮。但是,这口饭并不好吃。我记得每年从十月起,直到大年三十,母亲就开始上门给别人做衣服。将近5个月的时间里,母亲天天如此。我们三兄弟就很难和母亲见面了。因为每天早上5点多母亲便出门,走上十几里路到东家,晚上我们三兄弟早已熟睡,母亲才拖着疲惫的身子返家。天越来越冷,天也黑得越来越早。我们三兄弟常常坐在堂屋里,就着一盏煤油灯,默默地等待母亲的归来。我们知道母亲很辛苦,同时我们也需要母爱啊!可是,一夜又一夜,除了寒冷的风、飘扬的雪,我们等来的是更加漫长的祈盼和奶奶无奈的叹息。我们多么想在寒夜里依偎母亲,多么想在睡觉前听听母亲温柔的声音,毕竟我们才是几岁的孩子啊!我们也慢慢地懂得母亲忙的意义,人们忙完了一年的农活,巴不得在年关前,用辛苦挣得的钱,做上一件新衣服,至少能让小孩有新衣穿。母亲处处替客户着想,不仅做工过细,还尽量节省布料,每天忙得很晚才收工。在我们翘首相望母亲的时候,她一个人孤独地、艰难地跋涉在返家的路上,陪伴她的只有黑夜的恐惧、呼啸的寒风和泥泞的田埂。

母亲常年低头做衣,染上了一身的病。年轻时没有及时治疗,到了老年,更加严重。颈椎、腰椎严重变形,疼痛难寝。两腿筋脉肿胀、膝盖受损,现在靠扶杖行走。在母亲和父亲相恋时,她绝对不会想到她的生活,会因爱被如此改变;她对生活的梦想和憧憬,也绝对没有料到承受如此苦难。但是,生活就是生活。当时年仅19岁的母亲,就下定决心,毅然地面对这一切,承受了这一切!19岁的年龄啊,用现在的眼光不过是一个花季少女,而她的肩膀却承受如此之重!

父亲——伟大的传承者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我从先祖的血缘继承中来!从历史的演进中发展。我的根在哪里?我的先祖到底是谁?我是继承者,同时我又是传承者!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自问和寻找中发展、延伸。而发展的基础是继承和传承。看完父亲的书稿,对继承和传承有了更近一步的思考和感受。

人们常说父亲是儿子的第一个偶像,但我与别人不同。我一辈子只有一个偶像,没有第一也没有第二,我的偶像始终是我父亲。在完整地记述我的父亲以前,我必须认真地先解剖自己。

我身高1.74米,净重85公斤。不敢说相貌堂堂,但绝对人模人样。2004年组建中旗房地产顾问公司。此前也经历不少磨难。1991年到海南淘金。后自办装饰材料厂,弄得血本无归。1996年到深圳打工。1997~2000年,几下新疆开餐馆、倒农药、做酒厂,直至将家里仅余的一点救急钱,折腾得干干净净,找朋友借了一张机票钱回湖北。2001年3月,我再次南下广州,经过几个月的冷静思考,决定重入房地产行业,为发挥优势,选择房地产策划。从月薪2700元的底层学起,3个月后开始做项目经理,半年后开始做总监。年底公司将我的底薪增至一万元,我用十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别人十年达到的目标。次年加入香港李颂熹地产顾问公司,任常务副总经理。2003年到中地行任副总经理。2004年3月开始筹办自己的中旗地产。

我记叙这些并非是要表现自己如何睿智,而是将这段经历客观展现,无论失败还是成功,都在说明我的性格、才智、对事业人生的态度,并非完全是后天塑造的,而是深深地打上了父亲的烙印。这从我父亲的经历中,可以得到印证。

现在我虽不敢妄谈成功,但从我取得的成绩中,我内心里深深知道,那种不屈不饶的性格和基因,是我父亲传承给我的。父亲一辈子孜孜不倦、忍受非人的苦痛和艰难,就是为了做一件事,为了达到一个目标:改写家族的历史!改写我们家族五代单传的历史!改写我家世世代代当农民的历史!将我的家族足迹拓展到公安县以外。我的父亲并不奢求自己的辉煌,但他一定要让自己的后人辉煌。这就是他一生的任务,一生的愿望,一生的目标!

这一愿望何其伟大,这一目标何其艰难。在他那个年代,一个农民的儿子,靠什么来改写这个历史?读书没有钱,上面没有官,就是去当兵,等他成人后,仗也打完了。唯有忍受别人不能忍受的苦痛,唯有坚持别人不能坚持的坚持,唯有努力别人做不到的努力。这需要付出多少艰辛、汗水甚至屈辱?终于,我的父亲终于做到了。现在我们三兄弟都生活在各自不同城市,我们的下一代也都读完了大学。跟我父亲努力的基础和条件相比,不知优越多少倍。父亲完成了他的历史使命,现在就看他的后代怎么努力了!

生活的强者

——《风云岁月》编后记

王莲月

应该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末吧,通过省馆朱林飞老师的介绍,我认识了陈昌炎老人,当时他风尘仆仆的从荆州赶到省群艺馆,是让我帮他整理书稿,当他将一摞沉甸甸的原始资料递给我时,我深深感到了一位花甲老人所托付的重量,忽然间又有些忐忑,怕自己完不成这份儿重托,辜负了老人家的一片信任。

回来后,我将那一摞原始资料仔细的阅读过后,一位勤勉、正直、善良、执著的老人浮现在眼前。陈老一生坎坷,还在襁褓中时就失去了母爱,整个童年时代充满着暗淡的色彩,像路边的野草,任凭风催雨打,完全靠着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生存能力在生活的夹缝里艰难的成长,在无数次的摔打和淬炼中长大成人。在青春的岁月里,上帝在他命运的天空中绽放了一抹绚丽的彩虹,让他的事业如火如荼,并赐给他一份甜美的爱情和一个温暖的家庭。然而就在他的生命之舟缓缓地驶入河流的中段时却遇上了暗礁,由于用人上的不慎一下子改变了人生的方向,一连串的不幸接踵而至,受人诬陷、丢掉公职、受牢狱之灾、漫长、艰难、曲折的上访之路……整个人生中应该是辉煌、成熟和收获的这一段岁月又是充满着阴霾。所以我给陈老的这本自传第四章题名为《生命中的梦魇》。

当然,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平坦大道,沟沟坎坎在所难免,问题不在于我们遇到了什么样的灾难,而在于遇到灾难时我们所采取的人生态度,陈老用他的经历告诉人们:即使处于人生最灰暗的时期,即使你没有任何社会地位的时候,即使你被多少人误解和轻视的时候,你要永远坚持住内心的自尊和做人的尊严,不向邪恶低头。这一点,是我在整理书稿时体会最深的。

几年的噩梦,几年的抗争,正是靠着这种坚持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陈老终于还给了自己一世的清白。噩梦醒来是早晨,对于他来说是再恰当不过的了。用“生活中的强者”来比喻他也是再恰当不过了。

命运对于陈昌炎老人来说是残酷的,但命运对他又是眷顾的,虽然在幼年时期他失去了母爱,但却送给他一位善良的养母,才使他在凄风苦雨中有一个温暖的羽翼得以庇护;在他遭受种种磨难时,在他身后始终站着一位伟大的女人——他的“老巴子”,用柔弱的身躯和坚强的意志默默地支撑着他,更为难得可贵的是,他有一个温暖和谐的大家庭,从老伴儿到儿子、儿媳、儿孙,都是他坚持走下来的精神支柱,所以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陈老又是一个非常有福气的人。

在此,感谢陈老对我的信任,由于时间的仓促和阅历的不深,如果书中有不尽人意之处,也请陈老及他的家人多多谅解。同时献上我由衷的祝福,祝陈老健康长寿,祝全家幸福和谐,祝好人一生平安!

2010年11月

(王莲月,女,系湖北省十堰市群众艺术馆调研员、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