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修谱】吉炳公与以恭系陈氏宗谱二修版发现记

1-1P203132221350.jpg

一、昌洪公发现“陈氏宗谱”(嘉庆谱)始末记

我还是在私塾启蒙读书时,家父就书写家谱二十字派作影本,督促我每天临摹。因此我对家谱派辈,牢记不忘。成人后,家父及族人经常谈起陈氏家族的往事,始知我陈氏家族乃名门望族。明朝初年,我祖七兄弟由江西返迁江陵、公安两县落籍,历经数百年,繁衍子孙达数千人,撒播在荆州各县市。我曾想到江西寻根问祖,由于种种原因,终未能实现。

1982年,甘厂的孟繁军(其父陈吉祥在孟家做上门女婿,改姓孟,其子也随姓孟)托族人找我帮忙,承接木工业务。经多次往来,关系比较密切。孟从此在沙市落籍。1985年底,孟与我谈起家族事,他说他叔伯父(后来知道叫陈吉炳)保存一套陈氏家谱,但就是很难借出来。我听后大喜过望,我要他想尽一切办法把这套家谱借出来。

1986年5月,孟繁军果然借来了。这是一套清嘉庆十三年印制的原版“陈氏宗谱”,共有十卷。我见谱如获至宝,爱不释手。从阅读中方知,先祖从清雍正十三年始修“陈氏宗谱”,那个原谱应当叫做“雍正谱”,但是已经无法看到。七十三年后,先祖们于嘉庆十三年又续修族谱,这就是我看到的“二修谱”,也可以叫做“嘉庆谱”。此后再也没有续修过。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第二套原版的“陈氏宗谐”。这套孤本谱首尾页损坏严重,我担心流传开来,将不复存在,便果断地复印了一套,以期日后能起作用。

为了唤起族人的重视,我于1997年1月10日,摘选原谱中三篇序言、20字派语、祠堂纪事、陈氏族谱总序图计18页,组成《陈氏宗谱选编》,复印数十册,在陈氏家族中散发、传播,呼吁大家认识续修族谱的重要性,力求尽早动手续修“三修谱。

二、仁斌公评述吉炳公保存“孤本谱”记:

吉炳公乃泽淇公之长孙,水华公之子也。公于1932年壬申十月十四出生在公安鹅公境八屋台(今章田寺乡公兴村)一个农民家庭。后迁居黄山头镇建红村。

公一生为人正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生产队长、治保主任等职20余年。虽读书不多,但深明事理,为人耿直,处事公正,善恶分明,得到乡邻们的尊敬和爱戴。

公是保存我陈氏宗谱“嘉庆谱”的有功之人。这套十卷本的“嘉庆谱”,泽淇公传给永华公,永华公又传给言炳公。吉炳公在动荡多变的年月,为保存族谱冒了极大的风险,做了大量实实在在的工作。“大跃进”年代,公为慎重起见,将族谱封好,寄存在贫农族兄吉发处。1962年,他又取回来自己保管。文化大革命中扫“四旧”时,他把家里的其他老书、歌本都拿出来烧掉了,惟独将十卷本老谱包裹得严严实实,夏天捆在被絮中,冬天藏在棉花里,每年翻晒两次。一直到“文革”结束,老谱保存完好无损。

改革开放以后,公将族谱借给族侄昌洪去复印,这一保存近两百年的孤谱才得以流传,为“三修谱”的续修,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在“三修谱”的查访中,公积极参与,主动走村串户,上到黄金口、夹竹园,下到安乡、石首,惟恐漏登人丁。年近七句的老人,一天跑四五十里路,不叫一声苦。经他的手精确统计的有三十多户,为续谱做了大量的宣传和登录工作。不幸的是,在新修的“三修谱”即将问世之际,我们这位功高德重的长者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公于2000年庚辰四月廿三日,在一次伐木劳动中,不慎从树上摔下地,折断两根肋骨,伤及肺部,经抢教无效,于次日长辞人世,享年六十八岁。

古雄公2000年8月要族人“以陈吉炳为尊”,亲书“陈氏宗谱复印须知”:

此谱是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陈吉炳保存的陈氏宗谱(孤本),共十卷,是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之谱。距今已有一百九十二年整。历经水火兵荒而存,是他子孙十代人的大功、大德、大孝也。女合生为姓,人不可无姓也,国有君王国史,家有宗谱源流。上对先宗列祖有水木之恩不可忘也,下对子孙万代有承先启后之责。吾陈氏门中历代以诗书传家,忠孝为本,是中国百家姓中的大姓大族也。目观谱派将终结,不能让其衰紊,必须续谱于后。为慎终追远,达到民德归后矣,望后世子孙要以陈吉炳为尊,把这次续修谱水远保存下去,代代相传,以振兴族风,流芳万代。